10月16日—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与北师大版(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联合主办,北京新世纪九章教育科技研究院与汉中市教研室协办,汉中师范附属小学、汉中市中山街小学承办的“第23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暨‘什么是一节好课’主题活动”在汉中市举行。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800名教师、教研员代表齐聚汉中。陕西省教科院院长邵国希、汉中市教育局副局长刘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副总经理蒋列平、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主编刘坚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活动照片
邵国希强调,小学数学作为思维培养的基础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与创新意识。他希望广大教师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深入探讨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为实现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跨越贡献力量。
刘键介绍了汉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情况。他表示,本次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在汉中举办,既是对本市教育事业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有力推动。希望汉中参会老师充分借助这场高质量学术盛会,认真汲取全国同行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开阔视野、激活思维、提升能力,携手推动全国小学数学教育创新发展。
蒋列平回顾了北师大版教材二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强调出版集团始终致力于服务一线教学,通过系统化培训、跨区域交流等方式,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他表示,本次会议聚焦“什么是一节好课”,是对新课标理念的深入践行,也是对教学质量提升的有益探索。
刘坚提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育应跳出学校小视角,面向社会大时代;跳出数学小课堂,关注教育大目标;跳出教师怎么教,放手学生主动学。他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如何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推动教育发生“质变”,实现系统性跃升。刘教授的主旨报告从是否需要区分乘数和被乘数与参会教师谈起,通过900多份现场问卷调查数据展开深度思考与交流,引导老师们从数学本质、儿童认知、教育理念三个方面解答困惑。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内容涵盖主旨报告、现场课展示、区域经验分享、圆桌论坛等。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指导组成员张华教授做大会主旨报告《论素养本位课程改革——教育强国的视角》,从三个方面阐释素养导向的课程实施路径。

活动照片
会议在陕西省汉中师范附属小学、汉中市中山街小学两个会场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送的15节现场课例,基于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五版教材,聚焦“情境+问题串”教学逻辑,展现学生在真实问题中探索数学的思维过程。与会专家在点评中指出,这些课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思维可见的好课标准,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评价反馈环节均有创新突破,为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参会教师围绕“好课”标准、教材使用、人工智能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推动小学数学教育迈向新台阶。
10月17日下午汉中专场,汉中市教研室党支部书记、主任敖永忠作区域经验分享,系统介绍汉中在构建立体化教研生态、打造“天汉好课堂”品牌、深化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与成果。他表示,汉中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动核心素养落地,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汉中智慧与实践范例。汉中师范附属小学教师王远飞、汉中市中山街小学教师王茜的两节现场课例,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和学生高度参与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了“天汉好课堂”的深度与温度。
此次盛会不仅是全国小学数学教育界的一次高水平学术聚会,更是汉中教育走向全国的重要窗口,将为区域教育协作、教学理念更新、课堂实践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
“汉中市教育局”网站
是否继续?